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部落客
新書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部落客滿足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。
它的評價很高,在網路上很夯,人氣蠻不錯, 總而言之,看完還讓我回味無窮!
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部落客曾在博客來 網路書店造成搶購熱潮。
購買也很便利,很值得納入購物車,不需要特地跑到外面找。
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部落客都帶給讀者知識、啟發、創意、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!
令我深陷其中、欲罷不能、愛不釋手的佳作,誠意推薦給大家看喔!
醫療保健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部落客全書的內容大意
最新與最多的醫療保健,每日都有特價商品推薦是網路書店購書最佳選擇!
博客來,博客來網路書店,博客來網路書局,博客來書店,博客來網路書店歡迎您
商品訊息功能:
內容簡介:
施加咒語之後變成人形怪物,可以為人類做任何事,
博客來網路書局 但因為笨手笨腳,很可能回過頭來撞毀自己的主人,
如同醫學力大無窮,卻也製造許多難題。
假設你得了絕症,這世界上唯一可能對你有效的藥,還沒上市,你只好加入臨床試驗,成為受試者。
問題是,在一個隨機雙盲的試驗過程中,總有人會被分到安慰劑組,錯失治療的機會。你會願意成為安慰劑組的一員嗎?
博客來網路書店如果不想冒這個險,你透過各種管道取得這藥,那等於破壞了這個實驗,沒有了安慰劑組與實驗組的區別,就無法確切知道這藥的有效性。
博客來>博客來書店上述這個假設情境說明了,病人希望透過臨床試驗,獲得真正的藥,可是臨床試驗的法則,就是要有安慰劑組(假藥)和實驗組(真藥)的區別,你如果自私一點,跟別組的人交換藥物,增加拿到真藥的機會,那麼你也許真的拿到真藥,可是卻破壞了這個實驗的目標:證明這藥是否有效。
也就是說所有的臨床試驗,都要有足夠數量的人犧牲(個體犧牲),才能產生對這藥物真正的認識,昇華成為醫學知識的一部份。(全人類、全公民的知識財產)
這個情境在本書的第七章「愛滋病患運動」有更具體的呈現。其他章節則有其他「個體vs集體」的案例,例如:要不要讓小孩接種疫苗(如果每對父母都怕接種後的風險,疾病就會流行起來)、健保該不該支付另類療法(有些未經證實的療法,對某些「個體」的療效確實非常優越,可是未經科學驗證,我們應該挹注「公共」經費在這些另類療法的研究嗎?)
本書從「安慰劑效應」到「接種疫苗的決定」,共舉出八個案例,說明醫學複雜的面向,特別是「醫學既是個人救助,又是人類集體科學」的拉扯。作者希望我們用審慎的態度面對醫學裡的不確定性,並改善與醫療專業的互動,學習做合理的醫療決定。
名人推薦
本書討論了不尋常的醫學案例,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覺得作者是要找醫界的麻煩;若知道兩位作者是沒有醫學背景的社會學者,可能還會懷疑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「仇醫」論述;或覺得這是懷疑科學、攻擊醫學的「後現代」著作。然而,作者提出的主張卻是:在這個醫學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,常民不要以為讀過一些醫學文獻或網路文章就能以專家自居,因為醫療技能需要長久的訓練和實作才能取得;公共資源不應用於沒有科學基礎、未經臨床試驗檢證過的另類療法……這種對比似乎令人出乎意料。要如何解釋與理解這樣的違和感?最好的辦法,當然就是閱讀下去。——李尚仁(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)
「對現代醫學的辯護者和批評者而言,《科倫醫生吐真言》是一劑絕妙的解藥。一如他們之前對科學與科技所做那般,兩位作者以博學的幽默直搗醫學的核心,揭露其最技術性的思考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的活動。安慰劑效應、冒牌醫師、扁桃腺切除、另類醫療等等,都在社會學手術刀的剖析下,顯露出醫學的科倫式『笨拙』。他們主張醫學中的科學是我們治療疾病的最強大工具之一,但只有完全了解我們是如何製造出這個工具後,才能用它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福祉。」 Christopher Lawrence,Medicine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, 1700-1920
「作者透過理解醫學知識如何被建構與使用,仔細地梳理出其中關鍵的衝突;他們同時致力於闡明醫學決策必然是件複雜的事情…作者既不趕搭批評的潮流,也不為醫學的失敗辯護;而是指出醫學發現的步調和即時救助需求間的必然落差,是醫師和病人必須攜手因應的。」----Noah Raizman, Lancet
第二次機器時代: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、經濟與未來? | 智慧終端下一代晶片發展趨勢 | ||
台灣的兩面鏡子:從中國、日本缺什麼, 看台灣如何加強競爭力 | 全球化的挑戰與因應 (16DVD+1手冊) | ||
改變世界的九大演算法:讓今日電腦無所不能的最強概念 | 本土不敗:全球化下的香港出路 | ||
2014年中小企業白皮書[附光碟] | 原來世界不是平的:3D 列印+數位成像技術「凹凸」整個地球 |
- 新功能介紹 作者: 哈利.柯林斯, 崔佛.平區
- 原文作者:Harry Collins,Trevor Pinch
- 譯者:李尚仁
- 出版社:左岸文化 新功能介紹
- 出版日期:2016/04/08
- 語言:繁體中文
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部落客
內容來自YAHOO新聞
近半學童家長接送 柯P批弱國表現
中國時報【張立勳、實習記者王宇晨╱台北報導】
接小孩上下學是「肉腳」行為?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日語出驚人地說,根據北市教育局統計,全市有近半數學童是由家長接送上下學,「比例這麼高,這是『弱小國家』的表現!」,他決定將「家長接送比例」列入校長績效評比。換言之,未來台北市的家長們,恐怕都將被學校「規勸」別送小孩上下學,以免害了校長。
各校統計列入校長考評
引發爭論的是,未來北市國中小學,一旦開始將「接送比例」列入考評,屆時,校方將如何統計有多少學生是由家長接送?目前可能的方式,包括在學校門口設置監視器,由專人在電腦前監看計算;或是派教師或警衛在校門口站崗清點學生上下課模式。但無論哪種方式,預料都將耗費龐大人力。
北市教育局國小教育科長李慧銘說,將會召集北市各校校長討論執行細節,研究出可能的統計方式。
比例高是欠缺奮發精神
北市府昨舉行交通會報,針對學生上下學安全維護計畫提出說明,教育局公布去年國中小學生通勤方式的統計。數據顯示,全北市12萬1218名國小學童,有49.8%、逾6萬人是由家長親自接送;國中部分,全市8萬名國中生,則有23.15%、逾1萬8千人由家長帶著上下學。
柯文哲訝異地說,國小家長接送比例這麼高,「這是弱小國家的表現!」因為,這代表現在小孩獨立性愈來愈差,「是治安太差?還是交通太危險?」柯說,國中生接送還有道理,但小學應該都設立在住家附近,走路幾百公尺,怎麼還要家長接送?看這個數字就知道,我國國民已失去獨立奮發的精神。他要把「接送比例」列入校長評比,「接送比例高的,就是校長沒有給國民奮發向上的精神。」
柯文哲表示,他的太太陳佩琪在小孩子就讀小學時,都堅持要親自接送,當時他就覺得很奇怪;還好,現在孩子已念高中、大學,否則這麼大了還接送,太丟臉了。
子女少、跨區讀是主因
面對柯文哲表示難以接受家長接送小孩上下學,李慧銘表示,一般國小離住家的距離為600公尺至1公里,現代人小孩都生的少,家長自然會更注重孩子安全;在考量治安等問題,都會選擇接孩子上下學。此外,跨區就讀明星學校,及隨父母工作地點就近求學的學生,接送比例也會提高。
留言列表